仁是中国古代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本指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他第一个把整体的道德规范集于一体,形成了以“仁”为核心的伦理思想结构,它包括孝、弟(悌)、忠、恕、礼、知、勇、恭、宽、信、敏、惠等内容。其中孝悌是仁的基础,是仁学思想体系的基本支柱之一。他提出要为“仁”的实现而献身,即“杀身以成仁”的观点,对后世产生很大的影响。《论语.颜渊》:“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又“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又《卫灵公》:“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庄子.在宥》:“亲而不可不广者,仁也。”清谭嗣同《仁学.界说》:“仁为天地万物之源,故虚心,故虚识。”
“仁”有三层意思:
第一层是“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仁”是指一个人为人处事的准则。既要有尊重、关爱他人的言行(即爱人):平时要做到将心比心(推己及人),尽可能为他人着想,对自己不懂的神秘的东西(如鬼神、仪式等)要敬而远之,对身边的人要亲近并忠诚;你在身体力行地做的这个过程就是仁了。
“仁”第二层是“仁者,爱人”
孔子认为具有良好性格品质的人也就是“仁人”了。这样的人具有什么样的性格品质?你是一个敢作敢为、沉静、坚忍不拔、勇敢、乐观向上的人,是一个做事认真敏捷、诚实待人、能将心比心的人。
第三层是“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
这是从国家的角度来说,君臣将“仁”行于天下就是实行“仁政”了。这个“仁”的要素就是“恭(谦虚、恭敬)、宽(心宽、宽恕)、信(诚信、信任)、敏(勤敏、敏捷)、惠(惠德、惠泽)。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仁政”就是靠每一仁人志士用关爱、尊重他人的言行举止来对待社会,并加强自身修养,最后社会就实现了仁的社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