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习“仁的对象”时,仁的第一个对象就是自己——人必其自爱也,然后人爱诸;人必其自敬也,然后人敬诸。而在孝这里,也同样的强调爱自己的重要性。我在写“仁的对象”那一课的学习感悟时,写到认为现在的社会环境太过于强调奉献,而并没有强调爱自己才是仁的逻辑起点。而在我看来,在父母与子女的关系中,这个问题主要表现在,父母与子女关系的割裂。在工业社会中,家庭关系似乎没有小农社会时那般联系的紧密,在中国,传统的家庭观念也受到西方的自由主义和个人主义的冲击。总是听到有人表达对西方自由平等的家庭关系的向往,认为中国的家庭关系无论是对父母还是对子女都是束缚。“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在当今这个强调自由与个人的社会中,仿佛是句笑话。有一句话我们耳熟能详,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而父母血亲,是我们天然的自然关系。关于孔子的仁,有一个理解是,仁,即妊,仁首先是建立在父母与自己的血缘关系中的。一旦我们出生,有一件事情我们绝对不能改变的就是与父母的亲缘关系,这样的关系,是无论如何也不能被后天的东西所打破的。这样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我们说孝,也一定要强调爱自己。孝悌是仁在家庭关系中的体现,可以说是一种更为具体的仁。如果不爱自己,不懂得自尊自爱,如何去爱别人,如何去尊敬别人呢?所以说,要孝敬父母,首先要善待自己,让自己变成更好的人。其实很多父母的愿望,也只是希望子女爱自己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