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论语》中,“仁”有很多内涵。其中最为基本的就是“仁者爱人”。这种爱,是有一个传递的过程的。首先,“仁”是从“亲亲”开始,是根基于每个人都有的血缘关系的,这种爱也可以成为“孝悌”。而孝悌在社会生活中逐渐推广和扩张为一种广泛的爱,即“泛重爱,而亲仁”。“泛爱”主要表现为“忠恕”,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或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种仁爱,是一种有等差、推近及远的爱。
同时,孔子认为,“克己复礼为仁”。这就涉及到一个概念——礼。仁是礼的内化,而礼是仁的具体表现。这就将“仁”从一种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上升到社会以及国家政治的层面。
最后,孔子认为,“仁”是孔子所追求的最高的人生境界。他认为,任何人都有可能达到“仁”的境界——“我欲仁,斯仁至矣”;但做到仁是很难得——“若圣与仁,则吾岂敢!”。
我们可以感受到,孔子对仁的理解,是有内在的逻辑的。逻辑的起点是宗法等级中的血缘关系,逻辑的展开是“爱人”,逻辑的准则是“礼”,逻辑的最终结果是对自我人格的修炼,以达到天明、耳顺、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完美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