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作为孔子思想的重要核心,首先是一种内在修养的工夫和境界。仁不限于个人修养范围。当自己逐步升华到“仁”的境界后,就必须发而为用,即“利仁”。夫子之道,一以贯之,忠恕而已。孔子的“仁”是和他的“礼”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孔子一生以恢复周礼为己任。所以说,“礼”是“仁”的手段,“仁”的道德崇高境界是“礼”的归依,“仁”是社会生活与精神生活的目标。
1、克已复礼为仁,这是仁德基本性质和内容,就是约束自己的行为使其符合礼的规范。求仁完全是自觉地,是自己决定的,并不依靠他人,要达到仁必须在视、听、言、动各方面全面地符合礼,仁是一种全面的道德行为。
2、孔子突出强调从政治的角度理解仁,即只有恢复礼制,巩固礼制所制定的政治秩序才能叫仁,即“恭、宽、信、敏、惠”。
3、孝悌为仁之本,孝和忠是统一的,孝于宗族长辈,就是忠于国家,朝廷。实行了孝,因此也就是“为政”,实现了“仁”的基本要求。
4、为仁由己而不由人,即具有仁的德性的行为是自觉地、主动的。这是“仁”的自觉性的特点。“礼”通过“仁”的德性修养,完全变成一种内在的、自觉地道德规则。从这方面说,“仁”是一种主观化的道德修养,一种主观的道德标准。
5、实现仁的方法可称为“忠恕之道”,从积极方面讲,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从消极方面讲,“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6、仁者,爱人,这是孔子“仁”思想的核心。所谓的“人”,并不是指抽象的人,而是处于奴隶社会中各种阶级关系中的人。孔子的“爱人”是有差等的,他认为“君子”才有“仁”,“未有小人而仁者也”。
7、当具备了仁的品德后,就将没有忧惧而具有无尚的勇气。可以“杀身成仁”,为道而献身。
8、孔子讲仁者“爱人”,不仅是人道主义与理性原则的统一,同时也是“情”与“理”的统一。他认为,一切符合仁的行为都是既合“情”又合“理”的,这是孔子“仁”的学说中最本质的东西,是他哲学中理性主义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