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十、舍利取义 [复制链接]

1#

义利之辨


            谈起义利,不仅让我想起孔子的弟子子路之死。关于子路之死《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中有如下记载:
            方孔悝作乱,子路在外,闻之而驰往。遇子羔卫城门,谓子路曰:“出公去矣,而门已闭,子可还矣,毋空受其祸。”子路曰:“食其者不避其难。”子羔卒去。有使者入城,城门开,子路随而入。造蒉聩,蒉聩与孔悝登台。子路曰:“君焉用孔悝?请得而杀之。”蒉聩弗听。于是子路欲燔台,蒉聩惧,乃下石乞、壶黡攻子路,击断子路之缨。子路曰:“君子死而冠不免。”遂结缨而死。
            子路毅然赴死的原因就涉及到了“义利之辨”。子路本来可以逃走,但是他选择了救主,奔向死亡。子路义利并重,别人给了他利,他就报之以义(子路曰:“食其者不避其难。”)。子路最终被剁成肉泥,以悲壮的手段捍卫了对于“义”的价值取向,这种气节刚强不屈,真可谓“匹夫之志不可夺也”,他是孔子门下杀身成仁的第一人,正是孟子所感叹的“舍生而取义者也”,他对于“义”的追求,是历代志士仁人匡救天下的典范。
            子路的“义利观”体现了儒家“重义轻利”的主张,子路以生命践行了君子之言,是真正的“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人。
反观对子路产生巨大影响的孔子的“义利观”则体现的更为圆满,取舍有度。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孔子“义在利前,唯恐失义”,这和孔子一生推崇的“仁政”主张密切相关,君主实行仁义,国家自然富强,自然有利。子曰:“见义不为,无勇也”,孔子对于“义”是有刚气的,但是孔子也更为通达,也更为理智:“天下有道则现,无道则隐。”孔子注重义,孔子也会“逃命”。
            子路的“义利并重”是孔子的“义在利前”的新变,但不变的是义仍然在,子路的利来自于他的切实政绩,子路受人之利,必报之以厚义,这“义”滚烫而热烈,厚重且芬芳。
本主题由 管理员 admin 于 2014/5/21 14:36:15 执行 主题置顶/取消 操作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