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与“义”是先秦时期至高的范畴,是古代文化两个重要的“遗传密码”。儒学与墨学在战国时被并称为“显学”,韩非子曰:“世之显学,儒、墨也。儒之所至,孔丘也。墨之所至,墨翟也。”这说明在诸子百家中孔、墨两家排在最前,影响远远超过其他学派。然而,儒、墨两种学说是互相对抗、彼此排斥的,这主要是因为儒学重“仁”,墨学贵“义”。
儒学的核心范畴是“仁”,“仁”在《论语》中共出现109次。从字义上讲,“仁,亲也,从人,从二”。这说明,仁原来的含义是指两人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是建立在亲情之上的,即“爱亲之谓仁”。相同的论述有:“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亲亲,仁也。”“亲亲”的第一个亲是动词,第二个亲是名词。对自己的亲者履行应尽的义务,这就是仁。其他与仁有关的论述还有“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孝弟”的孝是指对于亲属中的长辈,弟是指对于亲属中的同辈,维护亲属中长辈和同辈的利益,这是仁的根本。上述引文清楚地表明,仁的本义就是“亲亲”。
儒家特别看重亲情,强调对内要“仁”,这同孔子本人的经历有很大的关系,用当代学者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的“精神分析法”来解释,这属于个体的“潜意识”和“前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