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原创]欲望之于人 [复制链接]

1#

在《论语》这本伟大经典中,孔子及其弟子,对“欲”展开了全面的论述。总共二十篇的《论语》,就有十五篇出现了“欲”这个字,并在某些篇中,孔子多次使用到“欲”,这决不是偶然之为的,而是一种蕴含了大智慧的哲思。在动词性和名词性的区分中,孔子将“欲”很好地展现出来。人,作为一个不完满的存在,是要不断去满足自己所没有的动词的。故而,一方面,我们欲望我们欠缺的,另一方面,我们在欲望的指引下,不断丰盈我们欠缺的欲望。静态的和动态的“欲”都在不断地发生作用着。

欲,不仅作为物质体的人,需要有基本生存需要;而且作为精神体的人,也要有基本的社会沟通、交流方面的精神需求。“欲”这种内在本性,要求我们去做、去行动。这种动力是无法阻挡的,是与生俱来的力量。就如康德所说,“生命是一个存在者按照欲求能力的规律去行动的能力。欲求能力是存在者的这种能力,即通过其表象而成为该表象的对象的现实性之原因的能力。”我们需要正视自己的欲望。

孔子以“仁”为人立极,从而把“求仁”确定为修己之路的核心。于是,“欲”与“仁”在契机下达成了千丝万缕的关联。“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揭示了一种“欲”与“仁”的内在联系,有欲才有仁,要仁应欲。但仅仅只克制自己的欲望也是不行的。“宪问耻。子曰:‘邦有道,谷;邦无道,谷,耻也。’‘克、伐、怨、欲不行焉,可以为仁矣?’子曰:‘可以为难矣,仁则吾不知也。’”(《论语·宪问》)这里的欲望就是一种贪婪,控制自己的贪婪,在孔子看来,可以算得上难能可贵了,至于是否仁,那孔子认为自己是不能做出判断,孔子的犹豫和谨慎的解释,告诉我们,知道克欲是一种境界,但是这距离“仁”还是有距离的。“君子上达,小人下达”(《论语·宪问》)在不断的追求中,“君子”和“小人”就出现了。

“欲”作为人的一种本性存在着,更是人生的一种契机。在人生旅途中,我们应牢牢把握“欲望之于人”这一契机,实现自我,放飞自我。

分享 转发
TOP
2#

欲望之于人

在《论语》这本伟大经典中,孔子及其弟子,对“欲”展开了全面的论述。总共二十篇的《论语》,就有十五篇出现了“欲”这个字,并在某些篇中,孔子多次使用到“欲”,这决不是偶然之为的,而是一种蕴含了大智慧的哲思。在动词性和名词性的区分中,孔子将“欲”很好地展现出来。人,作为一个不完满的存在,是要不断去满足自己所没有的动词的。故而,一方面,我们欲望我们欠缺的,另一方面,我们在欲望的指引下,不断丰盈我们欠缺的欲望。静态的和动态的“欲”都在不断地发生作用着。


欲,不仅作为物质体的人,需要有基本生存需要;而且作为精神体的人,也要有基本的社会沟通、交流方面的精神需求。“欲”这种内在本性,要求我们去做、去行动。这种动力是无法阻挡的,是与生俱来的力量。就如康德所说,“生命是一个存在者按照欲求能力的规律去行动的能力。欲求能力是存在者的这种能力,即通过其表象而成为该表象的对象的现实性之原因的能力。”我们需要正视自己的欲望。


孔子以“仁”为人立极,从而把“求仁”确定为修己之路的核心。于是,“欲”与“仁”在契机下达成了千丝万缕的关联。“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揭示了一种“欲”与“仁”的内在联系,有欲才有仁,要仁应欲。但仅仅只克制自己的欲望也是不行的。“宪问耻。子曰:‘邦有道,谷;邦无道,谷,耻也。’‘克、伐、怨、欲不行焉,可以为仁矣?’子曰:‘可以为难矣,仁则吾不知也。’”(《论语·宪问》)这里的欲望就是一种贪婪,控制自己的贪婪,在孔子看来,可以算得上难能可贵了,至于是否仁,那孔子认为自己是不能做出判断,孔子的犹豫和谨慎的解释,告诉我们,知道克欲是一种境界,但是这距离“仁”还是有距离的。“君子上达,小人下达”(《论语·宪问》)在不断的追求中,“君子”和“小人”就出现了。


“欲”作为人的一种本性存在着,更是人生的一种契机。在人生旅途中,我们应牢牢把握“欲望之于人”这一契机,实现自我,放飞自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