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十一:孝: 主题题解 [复制链接]

1#

“孝”在中国文化中具有悠久、深远的影响意义,是中国传统文化最突出的特色之一,是全部道德情感的自然源头,也是影响中国人数千年的重要精神。在传统的中国社会和文化中,孝悌具有根源性的重要作用,它被儒家视为“德之本”、“教之所由生者”和“仁之内核”,不仅对家庭和睦、社会安定起着促进作用,而且对中国人的衣食住行、生活方式与民俗、艺术甚至国人性格的塑造都产生重要的影响。但是,我认为,现今“孝悌伦理”的不足仍表现在两个方面:差等之爱的悖谬和伦理与政治的混淆。对于前者我们看到墨子对儒家的批评是有道理的;另外,差等之爱往往以“爱”的名义陷父母于冷漠之境,此种现象在现代社会尤其明显。第二个省思表现在伦理与政治的混淆,这里我们可以借鉴卢梭对家庭伦理与政治规则混淆的批评,而且我们会看到“孝悌伦理”与社会共同体的的相悖性,儒家注重“家”的伦理与单位不利于现代社会共同体的建立;那是一种传统血缘与现代身份的纠结。
本主题由 管理员 admin 于 2014/5/21 14:43:16 执行 主题置顶/取消 操作
分享 转发
TOP
2#

孔子倡导“学而优则仕”,他并不赞同封闭于一己一家之内。比如说他对君子的理解:“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这里的“修己以敬”是必要的,但是却不是完全的,关键是借此起点而走向“安人”和“安百姓”,这是“敬”的扩大,是对父母之孝的扩大;同样在关于“士”的界定:“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我们也看到“宗族称孝乡党称弟”是必要的,但是却不是最高的理想,作为一个“士”要有个人、宗族、乡党走向国家天下,要“使于四方”。此种身-家-国-天下的思路在儒家语境中逐渐确定下来,至少在理论层面来讲,我们可以看出,它是开放的。而且认为“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这样才能“以显父母”,而这才是“孝之终也”(《孝经》“开宗明义章”)。此种说法在孟子那里便成为“以天下养”:“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尊亲之至,莫大乎以天下养。为天子父,尊之至也;以天下养,养之至也。”(《孟子万章上》)儒家语境中的家国天下之同构性,最可以通过“孝悌伦理”来说明。所以,我认为“孝悌”的最高境界应当是“以天下养”。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