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 二、仁的来源 [复制链接]

1#

孝”“悌”是符合人的天性的爱, 是人之常情的爱, 是人性的最初的表现。而这种人之常情的爱, 就是“仁之本”。
《论语》论述的仁爱, 其最初体现就是孝道。孔子认为“ 孝”的产生, 以自然的血缘情感为基础。《论语·子路篇》“: 叶公语孔子曰: 吾党有直躬者, 其父攘羊, 其子证之。孔子曰: 吾党之直者异乎是, 父为子隐, 子为父隐, 直在其中矣。”偷羊这种行为是不符合道德的, 但父子互相揭发, 又违反了父子本来的天然情感, 不合乎人性。孔子不提倡这种互相揭发的“直”, 其他外人可以这样“直”, 而父子间则要“父为子隐, 子为父隐。”这是以自然情感为基础的真性情。孔子认为“孝”就来源于父子之间的这种自然情感。
仁爱在家庭中的另一体现为手足之情, 姐妹之爱, 平辈之间的互敬互爱。《论语》认为兄弟之间情同手足, 兄弟间当像朋友一样友爱、互助。孔子道:“书云:‘孝乎惟孝, 友于兄弟。’”主张父母不再跟前时, 哥哥姐姐就要保护、疼惜弟弟妹妹, 弟弟妹妹也要尊从哥哥姐姐。
因此,《论语》中的仁爱, 是以家庭关系为出发点的, 带有血缘关系的爱。表现为两代或两代以上人之间的“孝”以及同代人之间的“悌”, 这种爱是亲情的表现。中国儒家的文化精神正是提倡在处理家庭内部的关系时, 要以仁爱的观念来达成和谐: 父子骨肉情深、夫妻相敬如宾、兄弟情同手足等。
本主题由 管理员 admin 于 2014/5/21 14:35:08 执行 主题置顶/取消 操作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