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十一:孝: 主题题解 [复制链接]

1#

“孝”具有不同的内涵和表现方式。其中,孝养和孝敬是最为基本的内涵和表现方式。《战国策·楚策》记载:“孝子之于亲也,爱之以心,事之以财。”这表明了孝养和孝敬是“孝”的基本内涵。孝,首先应当做到赡养父母。但仅仅做到了“养”,还不一定就是孝。因为,孝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赡养行为。《论语·为政》篇记载:“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子夏问孝,子曰:‘色难’。”孔子认为,孝表现为不违背父母愿望,不常使父母担忧,要敬重父母,对父母和颜悦色等。在孔子看来,孝的本质在于“敬而能养”,只有衣食之奉养而无人格之尊敬不是孝。孝而不敬,行之不远。孝敬父母,不仅要孝养,即给父母以衣食供奉,满足其物质需要,而且更为重要的是要孝敬,即尊敬父母,满足其精神需要。如果对父母养而不敬,就如同养畜牲(犬、马)一样。只有既养又敬,才能把养父母与养畜牲区别开来。的确,赡养父母和尊敬父母是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二者缺一不可。对待父母,只敬不养难为敬,养而不敬伤其心。可以说,养是孝的前提,敬才是孝的本质。在实践中,我们需要将孝养和孝敬统一起来。
在孔子看来,孝不仅表现为孝养和孝敬,而且还表现为孝谏。据《孝经》记载:“曾子问曰:‘敢问子从父之令,可谓孝乎?’子曰:‘昔者,天子有争臣七人,虽无道,不失其天下。诸侯有争臣五人,虽无道,不失其国。大夫有争臣三人,虽无道,不失其家。士有争友,则身不离于令名。父有争子,则身不陷於不义。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于父,臣不可以不争于君。故当不义则争之,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孔子认为,在孝养和孝敬的基础之上,还需要敢于孝谏。即面对父母之过,通过孝谏可以使其及时改过,不致陷于不义。正所谓“从义不从父”是谓孝,“从道不从君”是谓忠。可见,孝谏是一种更高层次的孝。
本主题由 管理员 admin 于 2014/5/21 14:43:16 执行 主题置顶/取消 操作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