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八、仁智统一 [复制链接]

1#

“智”在先秦儒家道德规范体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重要的道德规范之一,也是儒家理想人格的重要品质之一。首先把“智”视为道德规范、道德品质或道德情操来使用的,是伟大的思想家孔子。在孔子那里,“智”已经是一个明确的道德规范,成为衡量人们行为的一个重要道德标准,他把“智”与“仁”、“勇”两个道德规范并举,定位为君子之道,即所谓 “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本主题由 管理员 admin 于 2014/5/21 14:38:44 执行 主题置顶/取消 操作
分享 转发
TOP
2#

“仁”和“智”两者是既辩证又统一的关系。
首先,“知”为“仁”提供智力上的支持。孔子说:“知者利仁。”“知”是实行仁的手段或必要条件。如果对“仁”、“义”、“礼”、“忠”、“信”、“孝”、“敬”等伦理道德没有正确的认识,那就没有自觉的仁德。他充分肯定“知”是人的行为的前提:“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所以,孔子说:“未知,焉得仁?”以知为仁的必要条件,意味着强调道德行为应出自于心里的清楚明白或理性自觉。“知”则确保行为在为善的方向上适中无偏失,即“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其次,“仁”也为“知”提供方向上的担保和支撑。按照孔子的设计,“仁”确保主体的行为坚定不移地朝着合乎道德的方向发展,即“苟志于仁矣,无恶也”。孔子称“中庸”是道德之极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一般人很少能够达到中庸至德,是因为不能将“仁”、“知”两者完满地结合起来,所以不是“过”就是“不及”。办任何事情,只要“仁”与“知”结合的好,才能恰到好处。孔子说:“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就连买房,择邻而居,也要“仁、知”合一。孔子说:“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居处不选择仁者为邻居,也谈不上聪明智慧。
总之,“仁”、“知”的统一,才能保证我们干任何事情恰到好处,无过无不及。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