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 五、仁的价值 [复制链接]

1#

具体来讲,“仁”面对现代生活,经过诠释所有的现代价值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其一,“仁”具有个体道德价值,此由“仁”之“爱人”的核心含义所得。所谓个体道德价值,是就“仁”作为内在德性而言的。“仁”的核心含义是“爱人”,或曰“仁”之“本旨”为“爱人”。毋庸置疑,“爱人”之“仁”在现代生活中亦有普适性,因为它揭示了人具有区别于禽兽的道德属性。孟子说:“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舜明于庶物,察于人伦,由仁义行,非行仁义也。”因此,凡是人皆需“以修身为本”。诚如《大学》所言:“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也。”所谓“修身”,主要是指作为“内圣”的道德修养,即“格物”、“致知”、“正心”、“诚意”;由此“内圣”,才能有作为“外王”的“齐家”、“治国”、“平天下”。质言之,道德修养是整个人生实践的起点,也是良好社会秩序的基石。因此,关注自己的道德属性,进行日常的道德修养,乃是人之为人的题中应有之义。显然,由此来讲,“仁”有助于消解现代生活中的道德虚无主义。
其二,“仁”具有社会伦理价值,此由“仁”之用为“忠”和“恕”所得。人类生活的显著特征是为了生存而组成社会组织。对此,荀子说:“(人)力不若牛,走不若马,而牛马为用,何也?曰:人能群,彼不能群也。……人生不能无群……”其实,之前孔子对此已经首肯,因为其论定“仁”为“爱人”正是以此为前提的。美籍华裔学者陈荣捷说:“仁字乃由两部分构造,其一为人本身,另一则表示众多而为社会之意。”正因如此,才有所谓“仁”以“爱人”为本,也才有以“忠”和“恕”为用。质言之,作为社会性的动物,人必须考虑他人的存在,必须考虑社群的秩序,而此即为社会伦理的范畴。具体来讲,现代生活之人伦虽很复杂,但依然可归结为父子、夫妇、兄弟、朋友、上下五伦。面对这五伦,人之行事亦不外是“忠”和“恕”:一方面,“积极地”将己之所欲施于人,此为“忠”;另一方面,“消极地”将己之所恶不施于人,此为“恕”。这两个方面结合起来,即孔子所谓“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毋庸置疑,由此来讲,“仁”有助于提升社会伦理水平。
其三,“仁”凸显了人类的自觉精神,此由“仁”之践履原则“克己复礼”所得。按照孔子的理解,“仁”和“礼”是一致的,否则就不会有“克己复礼为仁”之说。不过,要达到“仁”,关键在于“守礼”,而“守礼”的关键在于个体的自觉。也就是说,若自己不追求,不努力,不仅无法“守礼”,“仁”的目标也将等于零。因此,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具体来讲,“克己复礼”需要将“守礼”落实于日常生活,“视”、“听”、“言”、“动”均须“守礼”,而“守礼”的关键在于主体之自觉。对此,孔子说:“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正是在此意义上,儒学被称为“为己之学”,而非“为人之学”。因此,对于现代生活中的公民来说,可怕的不是其不具备“仁”,而是其丧失了追求“守礼”的愿望,丧失了对“克己”的自觉。显然,“仁”所凸显的自觉精神不仅是化解道德虚无主义的关键,而且是提升社会伦理水平的关键。
本主题由 管理员 admin 于 2014/5/21 14:34:24 执行 主题置顶/取消 操作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