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一、礼的精神 [复制链接]

1#

孔子关于“礼”的精神内涵,可分述为以下几个重要方面:
1.礼仪形式。我国古代有“五礼”(吉、凶、军、宾、嘉)、“六礼”(冠、婚、丧、祭、乡、相见)、“九礼”(冠、婚、朝、聘、丧、祭、宾主、乡饮酒、军旅)之说。这些礼仪涵盖了伦理、社交、外交活动等诸多方面,与当时人的生活密切相关。孔子是十分重视礼仪的,他同宰我关于“三年之丧”的争论,以及教育儿子学“礼”的言论,足以反映这一点。《论语·乡党》更是详细地记载了孔子从日常活动到朝会、出使时的种种守礼行为,充分反映了孔子及其弟子对礼仪形式的重视。物易时移,现代人的生活与古人已经相去甚远,古代礼仪形式的内容大部分已失去实用价值,但是伦理方面(婚、聘、丧、祭)有很多还是以民间风俗习惯的形式保留下来,而社交和外交礼仪,或是经过变革以新的面貌出现,或是为西式礼仪所取代。
2.政治制度。“礼制”作为一种政治制度,有两个重要原则,即“尊尊”和“亲亲”。所谓“尊尊”,就是按照社会等级,要求低贱者尊崇尊贵者。“尊尊”最重要的是尊君,即所谓“事君尽礼”。但孔子并不像后儒那样要求盲从君主,他认为臣下的忠心是以君主的守“礼”为条件的。所谓“亲亲”,包括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等等。而要维护这种“尊尊”、“亲亲”的等级制度和宗法制度,就必然要求不同的人,在包括从车马服饰到钟鼎盂盘等的器物使用上,都要在大小、质地、形制、数量等各个方面加以区别。这种维护等级制与宗法制的“礼”,随着剥削阶级和剥削制度的灭亡已经被扫进历史的垃圾堆。
3.道德规范。道德作为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对个人来说可以陶冶情操,从而实现人格的升华。在孔子看来,常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完全可以成为“君子”。所谓“君子”,是“尚德”的,他们“一切以仁爱为出发点,所以又能表现出忠、信、恭、敬、惠、义、礼、逊以及矜而不争、群而不党、贞而不谅、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种种的美德”。礼的规范对于社会来说,可以缓和社会各阶级、阶层的矛盾:统治者守礼,就不会荒淫恣肆;老百姓守礼,则不会犯上作乱。遵循道德规范的过程,就是“克己复礼”的过程。“克己复礼”并不是程朱所认为的“存天理、灭人欲”,而是克制自己的“低下”欲望,使言行合于道德规范,最后达到“内圣外王”的理想境界。
4.知识学问、社会文明程度。王民先生认为:“古代对于好学求知的人,便说‘好礼’,……古代对于求教于别人,便说‘问礼’,如孔子问礼于老聃,……古代对于很有学问的人,便说‘知礼’”,这是把表示特定含义的“礼”泛化应用的表现。与此类似的,还有用“礼”来代表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孔子常说的“夏礼”、“殷礼”,就是指夏、商两代的文化成就和整体文明,而不仅止于礼仪、礼制的层面。
本主题由 管理员 admin 于 2014/5/21 14:17:48 执行 主题置顶/取消 操作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