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认为生命的意义在于现世,“未知生,焉知死”。他在阐述怎样使社会安定、民众乐业时,没有寻求任何神明扶助,而把注意力集中在人力可为的范围内。至于怎样处理生与死矛盾?孔子主张“杀身成仁”,认为这样的生命才具有积极的意义。孟子继承了孔子的思想,提出“舍生取义”,强调“存义”、“取义”是人生的最高欲望。孟子说:“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他还进一步指出,生命是人所珍贵的,但是不该用卑鄙的手段去苟且偷生;死是人所厌恶的,但是为了正义也不能用卑鄙的手段去躲避祸患。这种以义为贵的思想是每个人所固有的意识。
孔子、孟子、荀子都关注人的生与义问题。在通常情况下生与义并非处于矛盾冲突的状态,欲生者可以欲义,两者可以兼得。但在特殊环境里,生与义发生冲突而无法兼而有之,人们在两难中择其一时就应当舍生取义。历史上贤达之士都把牺牲生命而“成仁”、“取义”看作是维护民族与国家利益的高尚行为,从而使人格得到了升华。换言之,“舍生取义”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品格,是实现人生永恒意义的正确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