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是一种道德准则,也是一种实践品格。历代关于“信”的论述繁多。比如:《大学》:“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 止于信。”《中庸》:“忠信重禄,所以劝士也。”
《论语》中的“信”有两种主题层面:
1.成己
子曰:“ 弟子, 入则孝, 出则悌, 谨而信, 泛爱众, 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论语•学而》)
子夏曰:“贤贤易色; 事父母, 能竭其力; 事君, 能致其身; 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论语•学而》)
这两句说明在个人的修养上要遵循“信”,对待朋友应该信实无欺,每个人都应该养成诚信的优良品质。“信”是立身之本。
2.为政
子曰:“君子不重, 则不威; 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 则勿惮改。”(《论语•学而》)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论语•学而》)
这两句是从为政之道的意义层面上讲的。孔子认为,君主治理国家也应该遵循“信”,应该坚守信实无欺的为政方式。俗话说,“民无信不立”,只有使百姓信任自己,才能治理好国家。
历史上著名的不对百姓信实的君主周幽王“烽火戏诸侯”的欺骗行为受到百姓的谴责,欺骗、不信实是周幽王使得自己的国家倾覆的重要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