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关于“仁”,《论语》中有109次论述,如: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论语•颜渊》)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论语•颜渊》)
孔子的回答是说人要懂得抑制自己的行为,要使自己的行动合乎礼,这就是仁。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论语•雍也》
这三句都表明孔子认为“仁”是一种人所要崇尚的最高的道德准则和道德品质,是孔子的哲学思想的最高范畴。说文解字:“仁,亲也。从人从二。”臣铉等曰:“仁者兼爱,故从二。”这是说两者之间或者说人与人之间才会产生仁,一人是无法实现的。
“仁”就是爱人,就是要使自己的行为合乎礼节,就是要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就要推己及人,凡是自己不愿意的事,就不要强加给别人;凡是自己希望能够有的,也要使别人能够有;自己所希望能够达到的,也要使别人达到。
虽然“仁”是做人的根本,是要做到爱人,但我们要知道,它讲求的不是没有智慧的爱人。孔子的学生子贡出资赎回自己的同胞,但他却放弃了国家的奖励,孔子骂子贡,认为他应该接受国家的补偿。子贡的行为可以说是爱人的一种方式,甚至上升到爱国家,但孔子为什么依然没有称赞他的行为,甚至还骂了他?这就是因为子贡没有做到有智慧地实行他的“仁”。鲁国平民大部分没有子贡那样的富裕,也没有他那样的善良,所以,如果子贡不接受国家奖励,那么以后国人见到类似的情况就不会赎回奴隶,因为他们不会接受奖励(子贡做了一个好的榜样,其他人即便赎回奴隶也不好意思接受国家赏赐)。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要做到有智慧地爱人。一个典型的案例:上饶3名中学生扶老奶奶,对方要求买药,后改口要50元、100元、2000元、5000元,最后干脆要10万元住院费。所幸有监控可以验证,证实了三名学生的清白。可是如果出现监控死角该怎么办呢?所以,在生活中,我们既要保证爱人,又要保证自己不会因此受到伤害。在扶摔倒的老人时,最好能以最快的速度找一个过路人,或者用手机录下视频,以保证自己既可以帮助别人,也不伤害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