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春秋礼崩乐坏的局面,孔子除了自己坚守礼之外能做的似乎也只是对于僭越礼的行为进行口头上的批判,以期望换回人们对于礼的坚持,恢复到西周的礼乐文化。仅《论语·八佾》一篇,孔子就多次就僭越礼的问题发表议论,如“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再如孔子对于“季氏旅于泰山”的批判。但是奈何破坏礼在当时太为普遍,孔子也只能感慨“吾不复梦周公久矣”。两千多年过去了,我国也一直号称是礼仪之邦,但是现实情况到底是怎么样,我们还能大言不惭的这么说吗?答案似乎不乐观,因此,我们就更要重视礼的作用,不能把这个传统丢掉。诚然随着时代的变化礼也会发生改变,就算是孔子虽然坚守周礼,也承认这个变化,我们要做的当然不是全盘恢复西周的礼,这是不可能的,也并没有这个必要。最重要的是我们要抓住礼中间那个不变的本质,比如仁,比如本于情,比如强调区分和秩序。特别是对于我们个人而言,就更需要礼来修饰自身,所谓“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我们当然要保持质的美好,但同时也不能忽视礼的美化,只有合理地结合二者,我们才有可能成为文质彬彬的翩翩君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