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人的本质追求
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这种社会伦理关系的最核心的本质特征,就是仁。
仁,从人从二:从人,表示一个站立的人;从二,表示:
(1).代表数目字,复数。指“不仅是我一个人,还有我以外的很多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将心比心对待每一个人。
(2).代表天、地,指做人要效法天地。三代表天、人、地三才。仁字从二不从三,即要化掉人心,只怀着天地之心,以天性善良、地德忠厚的心来为人处事,即有博爱心、包容心,自会产生仁爱心。这是个人自我提升之道。
“仁”是孔子所倡导的道德理想的最高境界。《论语》中计有109次谈到“仁”,其核心,孔子认为是“孝悌”之道,所谓“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这是对内,在自己家里。对外呢?那就是要“爱人”。孔子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就是要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用我们今天的话说就是要换位思考。这就需要加强自身修养,要“克己复礼”,要具备“恭,宽,信,敏,惠”等好的品质,同时为人处事还要小心谨慎,待人以诚,要能够“成人之美”。孔子从未给“仁”一个明确的定义,只是针对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场合谈论“仁”的不同方面。正是这种不同角度的论述,表明“仁”的博大与内涵丰富。“仁”这样一种伟大的精神、一种崇高而理想的人生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