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有云:“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忠”字以心为低,在于人审视自己内心,在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中有没有尽己之心。儒家的理论是建立在各种关系基础之上的,我们说道与人交往时要有“信”,要使自己的言出口有依,“信”的同时还要有“忠”。
“忠”,“信”都是外在用来检测我们内在道德外化的一个标准。当我们看到一个人的“忠”,我们自然就知道这个人在交往之中有没有尽心。
“忠”同样从内在出发,从心出发,而变成一个外在化的标准。在儒家中,人各有“位”,所以就要求每个个体“正己不求与人”,“位”作为一个秩序的象征,人与人的沟通在“位”中就具有了仪式化。儒家要求的是“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人与人的沟通全部要从己出发,先从心开始才能算为一个道德的开端,以道德联结,人心不会散乱,社会得以安定。如果仅以利来达成社会个体的交往关系,那么个体间的联系将不再牢固。
儒家关注的主体始终是人,人的心中是有道德的可能性的。我们说道“忠”,代表着人的中正之心外化的一种表现,这就是儒家从小的关系联结上开始梳理然后构建起一个大的道德伦理世界的一个出发点,也是“仁”作为中心表现在外的一种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