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五: 礼: 主题题解 [复制链接]

1#

礼之历史
礼泛指中国古代的宗法等级制度以及于此相应的礼节仪式和道德规范。最初是指祭神的器物和仪式。周袭殷礼,并且使之更加完备,严格。史称:“周礼”。有两部分:仪和礼。核心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宗法等级制度。通过礼纲纪天下,实行礼治。(《左传·隐公十一年》)“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礼,除了祭祀形式还包含着一系列道德规范,可以说人们通过礼来实现仁义。“人而不仁,如礼何?”(《论语·八侑》)礼还是实现仁的尺度,比如“克己复礼为仁”,就是人要约束自己的行为使其达到礼的规范,那么他就做到了仁。礼使得社会规范,长幼有序,贵贱有等。通过对礼的施行,达到了君子对仁的实现并且规范了社会的秩序。礼可以说是封建社会的道德规范和生活秩序以及政治制度的总和。通过用礼的约束,使得人民生活和国家秩序变得有序不乱。所以礼在中国古代的生产发展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
本主题由 管理员 admin 于 2014/5/21 14:38:22 执行 主题置顶/取消 操作
分享 转发
TOP
2#

礼:
在中国哲学大辞典中,礼:泛指中国古代的宗法登记制度以及与此相应的礼节仪式和道德规范。礼,繁体字“禮”。《说文》“禮,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从示从豊,豊亦声”,“豊,行礼之器也。”最初指祭神的器物和仪式。“殷人尊神”执礼器以事神;所执礼器按祭祀者的身份、等级而定,此种法规即谓礼制。
礼是仁的外化,仁讲亲亲为仁,爱有差等,所以礼也是具有君臣、上下、长幼之等的。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故由行为上观之,礼就是仁的外化。
礼使社会得以有秩序而行,克己才能复礼,也表明了,礼就是约束性的,与人欲有管束性的,使人区别去动物,在伦理上有教化作用。
在《论语·为政》中子曰:“道之为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更加说明了礼在伦理上的教化作用。但礼并不是一味的追求于仪式或形式,礼是建立在仁的发端之上。
TOP
3#

礼者理也,社会生活中具体的礼仪规定及节文准则是儒家"理"的观念的基本意义之一。儒家文化的特点之一是伦理原则与礼仪活动的高度融合,一方面伦理原则通过礼仪而具体化,另一方面礼仪规定也同时具有伦理准则的意义。在阳明看来礼所代表的行为的具体方式和规定,其意义本来是使伦理精神的表现制度化,程式化。如果这些仪节本身异化为目的,忘记了它首先必须是真实的道德情感的表现方式,那就是本末倒置了,『出自:陈来,有无之境』朱熹:"若常存得温厚底(仁)意思,在这里,到宣著发挥时,便自然宣著发挥(指礼)到刚断时,便自然会刚断(指义),到收敛时,便自然会收敛(指智),礼的存在,是伦理精神的制度化,过度着重于理,又有僵化之嫌。但过度否定也是有放任的一面。执中最为重要,在执行礼的同时,要明白心到,强调道德的自律性。
TOP
4#

礼通理者。纹理也。在孔子时代,礼是礼仪礼节,当时是一种礼乐文明,但是到了宋明时期。由于对宇宙论的强调,这里礼乐类似外在的东西需要进一步提升高度。礼脱去了外在意味转变成了理。这就跟天理联系了起来,一方面伦理原则通过礼仪而具体化,另一方面礼仪规定也同时具有伦理准则的意义。在阳明看来礼所代表的行为的具体方式和规定,其意义本来是使伦理精神的表现制度化,程式化。如果这些仪节本身异化为目的,忘记了它首先必须是真实的道德情感的表现方式,那就是本末倒置了,朱熹:"若常存得温厚底(仁)意思,在这里,到宣著发挥时,便自然宣著发挥(指礼)到刚断时,便自然会刚断(指义),到收敛时,便自然会收敛(指智),礼的存在,是伦理精神的制度化,过度着重于理,又有僵化之嫌。但过度否定也是有放任的一面。故而在宋明儒的眼中礼没有理那么的自然直达本心。将礼转而变成了理。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