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做不是底事,心却不安。此是良知”。([宋]朱熹《续近思录》卷五) 在此我们可以看出朱子所说的良知就是人做了不对的事,心里感到会感到不安。“天命之性粹然至善,其灵昭不昧者,此其至善之发见,是乃明德之本体,而即所谓良知者也”。([明]王守仁《王文成公全书》卷二十六《大学问》) 天命的纯粹性在于至善,至善的本性在于内心光明不沉暗,至善乃德之本性,这便是王守仁所说的良知。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良知是心灵的追求,是至善的展现,是人的德性。我们培训良知首先应从自己的心灵开始,只有自己才能认识自己的心灵。其次是从行为上培育自己的良知,为了使自己的心灵明照,我们应该做对的事,不做对不起他人的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正是这个道理。心灵与行为的合二为一才能培育我的良知,使我们朝着至善靠近,尽可能的成为有德性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