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三、天人合一(上) [复制链接]

1#

早在西周末年(约公元前七世纪),周太史史伯就提出“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国语·郑语》)的著名命题,指明了系统的和生性思想。他说:“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以他平他”,是以相异和相关为前提的,相异的事物相互协调并进,就能发展;“以同裨同”则是以相同的事物叠加,其结果只能是窒息生机。“以他平他谓之和”,即要求多样性的统一或对立面的和谐,如“和五味以调口”、“和六律以聪耳”(《国语·郑语》)。
本主题由 管理员 admin 于 2014/5/21 14:48:21 执行 主题置顶/取消 操作
分享 转发
TOP
2#

天下归一,天下大同是孔子的理想,他讲“四海之内皆兄弟也”,中华民族应该亲如一家,情同手足。孔子也是世界华人的精神寄托和灵魂家园。孔子是华人文化的同根同祖同源。“大同 ”是“仁”的最终归途。
当今世界的全球化如何“化”和向何方向“化”都直接涉及世界上各个国家、各个民族甚至每一个人的前途命运。例如,全球化是统一于单一的西方模式,还是各种文化和文明的相互融合,求同存异?全球化是用军事的、经济的乃至文化的霸权征服世界,还是世界各国、各民族平等相待、和平共处、共谋发展?全球化对我们每个国家和民族价值观念和习惯做法提出了什么样的挑战?等等。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认真回答。

中国是有着5000多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有着十分丰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其中包括对当今全球化本质内涵的最早追寻与赋予。当然,这里特别需要指出两点:一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涉及全球化本质内涵的部分思想原先是特指内地和边疆、中原与边区、汉民族与周边少数民族的,后来逐渐发展成为中国处理国与国关系和积极参与全球化的原则。二是当今时代已经发生了十分巨大的变化,今天所说的全球化,无论从内涵还是到外延,都远比昔日中国传统文化所涉及的本质内涵要广泛丰富得多,但千百年积淀下来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关于当今全球化本质内涵的思想,依然是人类文明的魂宝。正确认识和评价中国传统文化有关涉及全球化本质内容的精华,对于推动当今全球化的健康发展,仍然具有积极的借鉴作用。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