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是孔子在《论语》中使用频率最高的词之一。对于仁的解释,散见于《论语》的许多条目之中,它以或问、或答、或自语的形式出现,因人、因时、因地而有不同的阐发。例如孔子的弟子颜回、仲弓、司马牛、樊迟、子贡等都曾向孔子问“仁”,而对于这些才智各异、禀赋不同的学生,孔子作出的答复是相互不同的。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訒。”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1 子贡问仁,子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1 此外在流传的过程中,各家、各学派对“仁”的不同解释也影响到后世对它的理解。 因为这些原因,“仁”显得飘忽不定、难以捉摸,也正是因为这些原因,人们赋予“仁”越来越多的解释。 对孔子的“仁”的不同理解 有的人认为:仁的含义可以分为三层:一,爱人。包括爱护人的生命,尊重人的人格,追求人的价值。其二,艰苦奋斗,自强不息,为实现人类的美好理想而努力。其三,无私,忘我,杀身成仁之意。2这种关于“仁”的解释仍然是对于用和体的参杂罗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