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九、知行合一 [复制链接]

1#

“知行合一”的困境
知行合一是道德教育的最终目标,但是实现这一目标却遇到诸多困境,归其原因有如下五点。
第一,认知的困境,主体对道德规范缺乏必要的认知。首先道德规范日益沦丧,道德是人类的创造,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之一。以儒家为代表的古人十分重视道德,乃至将道德作为人类高于其他动物的特征之一。由于过分重视道德规范,导致了对个体发展的压制,随着个体价值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一种极端肯定人的欲望的观点也日益盛行。人性的解放成就了人类欲望的膨胀,道德变得不再重要,甚至成为禁锢人类精神的枷锁。其次,对道德规范的内容认识不足。人们忽视了道德规范对于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性,对接受道德规范较为模糊。在多元化并存的社会中,对同样一件事情,人们的评价往往千差万别。道德领域亦是如此。
第二,信仰的困境。道德规范只有被主体心悦诚服的接受之后,才能够达到信仰的层面。并且,只有人的信仰成为一种道德,才有可能将其内化为自身的德行并最终将其转化为德行。今天的道德教育却存在着信仰不足的问题。我们不再相信某种道德规范的崇高性,过多的关注是道德规范的工具性:之所以说或遵循某种道德规范,并不是因为它是一种精神层面的信仰,而是它可以给我们带来好处。这种道德一旦遇到困难,很难转化为主体的道德行为。
第三,环境的恶化。这里说的环境主要指社会环境的恶化。公众人物知行脱节、知行相悖的现象十分普遍,造成一种不良的社会效应。人心恶的泛滥,人们开始变得麻木不仁,缺失温暖,乃至混淆了基本的是非观。
第四,利益的困境。德行主体是生活在现实社会中的,有生命特征的人。为了生存,人有基本的物质生活需求,这种需求体现为一定的利益诉求。在某种程度上,人是一种趋利避害的存在者。一个人做坏事所享受的惩罚远远小于所带来的好处,那么,人们会选择去从恶,比如近年来的食品安全问题之所以层出不穷,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这样做的机会成本很低。
第五,教育的困境。教育内容的困境,道德规范能够做到客观的合规律性与主观的合目的性的统一,那这种教育是较容易进行的。教育方法的困境,传统的教育方法,主要立足于教育者,而忽略了教育对象的自主性,因此不能达到教育的原有期望值。效果也并不让人满意。
故此,知行合一并不容易实践,综合以上原因,现代社会实践就变得更加困难。
本主题由 管理员 admin 于 2014/5/21 14:38:37 执行 主题置顶/取消 操作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