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继承了先秦早期经典中“仁”的概念,即“仁”是爱以及对爱的实践,如爱人助人,对父母行孝等:“泛爱众而亲仁”,“博施于民而能济众”,“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与”;其次,孔子继承和发展了先秦有关天命的观念,从而将“仁”理解为一种形而上的宇宙原则的倾向:“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与,命也”,“五十而知天命”;最后,孔子虽然承认有某种超越的、能决定人世命运的“天命”,他同时认为仁又根植于内在的人性:“仁者,人也”,“为仁由己,而由仁乎哉”,“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人至矣”。“仁”的内涵主要有三个层次的含义:一在形而上学的层次上,仁是天理;二是心理层次上,仁是人类意识的基本组成部分,仁是人性;三在伦理层次上,仁是爱、仁慈等美德,是人类道德生活的推动力。孔子之“仁”的内容十分广泛,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三条:一是仁者爱人。这是仁的核心与原则;而是“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这是仁的根本和途径;三是“克己复礼为仁”。这是仁的手段和目的。何为“仁”?简言之,孔子讲“仁者爱人”,“爱人”是“仁”的最基本的内涵,要亲近他人,对他人有同情心,对他人尊重。首先要孝亲,从爱父母、爱兄弟、爱家庭做起,还要“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亦是由孝亲扩展至社会上的一般人,展开成“泛爱众”,用爱心去对待别人,达到“博施于民而能济众”,用爱心去对待别人,达到“博施于民而能济众”的理想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