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五、善美合一 [复制链接]

1#

下学而上达

  先秦之“乐“的概念是诗、乐、舞三位一体之乐,乐即雅乐,实际上表示着理想的社会秩序。孔子之时,诗、乐、舞开始分家,礼崩乐坏。雅乐下移,俗乐上升。因此,复礼必得正乐。要正乐,以复礼;知道并能体验纯粹音乐美;对音乐要求尽善尽美。孔子乐论为荀子之乐论奠定了基础。
《韶》相传是舜帝时的乐舞,它是对舜继尧志、德昭天下的辉煌赞颂。《礼记•乐记》中说:“韶,继也。”郑玄注:“韶之言绍也。言舜能继绍尧之德。”《尚书•益稷》说:“箫韶九成,凤皇来仪。”以如此宏丽的乐舞场面,来歌颂这位光照人间的伟大先王,其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统一,达到了感人至深的地步。无怪乎孔子说他在齐国听到《韶》乐时,竟“三月不知肉味”,到了如痴如醉的境地。和《韶》相比,歌颂武王伐纣的《武》在孔子眼中却略逊一筹。虽然《武》赞扬的也是以德伐暴的丰功伟绩,虽然它也有宏大华美的场面,然而由于它宣扬的毕竟是武力,和儒家所理想的平和之德还有一段距离,所以孔子说它“尽美未尽善”。无疑,在这里孔子“尽美”“尽善”的美善合一的礼乐文化理想得到彰示。
本主题由 管理员 admin 于 2014/5/21 14:47:56 执行 主题置顶/取消 操作
分享 转发
TOP
2#

美善相乐

  荀子的美学思想分为四个阶段,首先他认为人性本恶,需要化性起伪,礼乐并济,移风易俗,最后培育理想群体人格,乐保证感性与美。“美善相乐”既是苟子向往的一种社会理想状态,又是实现这一理想状态的途径。他说:“乐行而志清,礼修而行成,耳目聪明,血气和平,移风易俗,天下皆宁,美善相乐。”美善关系即礼乐关系。苟子认为,一方面,礼和乐在功能上各有侧重,主要表现在礼关乎善,乐关乎美,礼的主旨是培养德行,乐的主旨是陶冶情操;另一方面,礼和乐又相互渗透,相辅相成,它表现为礼至深则美,乐至纯则善。礼乐结合,美善相乐,既是治国安邦的实际需要,又是人类永恒的价值追求。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