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 七、仁智统一 [复制链接]

1#

      《论语·里仁》很好的阐释了仁智之间的关系。“约”在《皇疏》中解释为“犹贫困也”,“乐”则解释为“富贵也”。“利仁”被解释为“其见行仁者若于彼我皆利,则己行之。”“利”可参照《中庸》“必先利其器”的锐利之意。在李泽厚的《论语今读》中记载“各注多做'利用'、'利益’解,今不从。”这段话是讲,不仁之人,难以长久的坚持在贫困或者富贵的环境中。仁爱之人,自然地投入到仁的实践中;而有智慧的人,敏锐地去追求仁道。它可以与“亚圣”孟子的名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相联系。有仁爱的人,会在生活中积累丰富的生存哲学,不会因为环境的优劣而患得患失,不会因为环境的变化而改变自己的志向和气节,反而安然处之,这便是仁与智的统一。
本主题由 管理员 admin 于 2014/5/21 14:35:36 执行 主题置顶/取消 操作
分享 转发
TOP
2#

       《论语•里仁》很好的阐释了仁智之间的关系。“约”在《皇疏》中解释为“犹贫困也”,“乐”则解释为“富贵也”。“利仁”被解释为“其见行仁者若于彼我皆利,则己行之。”“利”在《中庸》有“必先利其器”的锐利之意。在李泽厚的《论语今读》中记载“各注多做'利用'、'利益’解,今不从”。这种对“利仁”的解释与《论语译注》以及《朱子论语集注》的解释不同,可以进行探讨。这段话是讲,不仁之人,难以长久的坚持在贫困或者富贵的环境中。仁爱之人,自然地投入到仁的实践中;而有智慧的人,认识到仁德对他的长远利益,因此去利用仁。从智者与仁者对于仁的不同的出发点,可以发现此处的知与仁是有高下之分的,仁是一种更高的境界。知与我们今天所说的智慧者,比如佛家的般若境界是非常不同的。
     有仁德之人与没有仁德之人的对比,可以使人想到“亚圣”孟子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有仁爱的人,会在生活中积累丰富的生存哲学,不会因为环境的优劣而患得患失,不会因为环境的变化而改变自己的志向和气节,反而安然处之,这便是仁与智的统一。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