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十一:智: 主题题解 [复制链接]

1#

“智”包括重视教育精神、重视文化精神、理性精神、求实精神、批判精神、反思精神、与时俱进的精神等。倡导“智”的精神,可以养成中华民族重视文化、崇尚科学、尊师重教、求真务实的民族品格。

在儒家的道德规范体系中,“智”是最基本最重要的德目之一,也是儒家理想人格的重要品质之一,被视为“三达德”、“四德”及“五常”之一。

  首先把“智”视为道德规范、道德品质或道德情操来使用的,是伟大的思想家孔子。他把“智”与“仁”、“勇”两个道德规范并举,定位为君子之道,即所谓“知(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在儒家思想史上,孟子第一次以“仁义礼智”四德并提。他从行为的节制和形式的修饰、道德的认知和意志的保障等意义上确立了礼与智在道德体系中的不可或缺的位置。最终,仁义礼智四位一体,相依互补,恰成一完整的范畴系统,构建为人道的全部蕴涵。

  到了汉代,儒家“五常”(仁义礼智信)确立,“智”位列其中。

  佛教术语中的“智”, 指人们普遍具有的辨认事物、判断是非善恶的能力或认识。也称智慧,但佛教认为智与慧有区别。按《大乘义章》卷九的解释:“言智慧者,照见名智,解了称慧,此二各别。”又谓正在观察、分别氛择事物时,称之为慧(无间道),已经对事物作出决断并通达明了时,名之时智(解脱道)。佛教认为,一切众生皆由愚昧无知(无明)、不知诸法(一切事物)的因果关系及其真性,妄起颠倒执着而造种种恶业,因而流转生死轮回,受诸若恼逼迫身心。断除无明烦恼而得解脱即是智慧。佛教经论中有把智比作利剑、利箭、灯光的。如《维摩经·菩萨行品》有“以智慧剑破烦恼贼”,《大智度论》卷十有“智慧箭劲利,破憍慢诸贼”等语。诸经论中还把智慧比作大海,广大渊深难测,并将其分为很多类别。

我们现在把“智”当作智慧、明智讲。林语堂先生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明智的放弃胜过于盲目的执着。”属于我们的,我们竭力去承受去追求,不属于我们的,我们何必浪费时间去强求、去死守!放弃是一种跨越,当你放弃一切、从容生活的时候,你阴暗的低谷就过去了。学会大胆的放弃,才会得到更多的回报。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不可能方方面面都顾及,必要的时候我们还应学会放弃。放弃并不属于丢掉;放弃并不是懦弱的表现;明智的放弃是智慧的选择,是对生命和生活中更高层次追求的一种途径。

学会明智的放弃,方能进退自如,以退为进。学会放弃,是放弃那种不切实际的幻想好难以实现的目标,而不是放弃为之奋斗的过程和努力;是放弃那种毫无意义的拼搏和没有价值的索取,而不是丧失奋斗的动力和生命的活力;是放弃那种金钱地位的搏杀和奢侈生活的创造,而不是失去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当你学会了放下和放弃的智慧,你也就找到了快乐的钥匙。

我们对“智”的学习是要增长知识、养成品性、遵行正道和培养能力,同时要能明辨是非,做到自知知人,成就美德,这就是学习智的精髓。
本主题由 管理员 admin 于 2014/5/21 14:39:59 执行 主题置顶/取消 操作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