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和,是一个极具有中华文化色彩的词汇。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此处的和,是能与周围的人保持融洽而且和谐的关系。
正如周易八卦图像阴阳和谐,儒家重视和谐的人际关系,贵和持中,和谐中庸,避免强调矛盾的统一与均衡,通过事物之度的把握以获得人际关系的和谐,避免和克服人与人之间的对立和冲突,为此提出维持和谐的人际关系应遵守的价值原则。首先是“贵和”。孟子讲“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下》),认为人和与否是胜负的决定因素。中国人把“贵和”作为待人处世的基本原则,极力追求人际之间的和睦、和平与和谐,“和”既是人际行为的价值尺度,又是人际交往的目标。其次,“仁爱”。孟子讲“仁者爱人”,(《孟子离娄下》)。孔子讲:“泛爱众,而亲仁”(《论语学而》)。它们是儒家伦理思想的核心和基础。这种超阶级的仁爱观在阶级社会里是不现实的,常被统治者用来缓解阶级矛盾,具有一定的虚伪性。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风气不断恶化,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紧张,感情淡漠就更应该讲仁爱,改良社会风气、增进和谐氛围。儒家思想中也包含“四海之内皆兄弟”(《论语颜渊》)的价值取向,把普天之下的和谐友爱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第三,恕道。孔子讲“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已所不欲,勿施与人”(《论语卫灵公》),行忠恕之道,就是要推已及人,由已心推知人心,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许多社会矛盾就不会发生,即使有了矛盾也会很快的解决。第四,宽厚。强调在处理人际关系,待人接物方面要宽宏大量,与人为善,不刻薄,能容人。《坤彖传》云:“坤厚载物,德合无疆,含宏光大。品物咸亨”;“君子以厚德载物”(《周易》)。第五。礼让。这里的“礼”既是指人们行为的规范、法则、仪式,又指札貌、礼节、礼仪等,“让”是指不争,儒家认为只有以礼待人,才能形成温馨和谐的人际关系。孟子言:“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离娄下》),只有你尊重别人,别人才会尊重你。儒家这种重群体,重情谊重人际关系和谐的价值理念对克服现代的物质主义、个人主义、恢复人际关系和谐、社会稳定具有现实意义。今天在建设和谐社会的过程中,随着利益主体多元化的出现,人们的社会关系、人际关系越来越复杂化,若能科学合理吸收和有取舍地对待儒家文化中“和”的规范关系就能很好地整合人们的社会关系、人际关系,就会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得到发扬,而且能使社会主义的中国社会风尚更加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