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 三、仁与爱 [复制链接]

1#

《孟子·尽心上》曰:“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在孟子这里君子与自身、与他人、与万物有一个“亲亲——仁民——爱物”三个由近及远的层级递推。这里充分显示出儒家与墨家的差别,君子亲其亲,亲不同于路人,所以对待亲的方式与对待他人是不同的。无此亲疏之别是墨家,此之谓亲不与民同。墨家没有这种不同的分疏,妻子君亲在他们看来都是“物”才能“兼爱”。仁民是君子要为政以德,博施济众的意思,民是需要养而教的,君子与民之间俨然有上下之别。“君子德风小人得草”君子在上位,民众在下位,才有政教。而政教一层也是仁的根本意涵之一。因为有此上下之别,所以不能以亲的方式对待,并且民与物显然不同。爱物,代表论语中诗教的维度,人在达到政治上的事父事君之宜后还要识草木鸟兽之名。爱其秉天地之生意,欣欣向荣。所以爱物也非爱物本身。而是爱我与物具在的那个鸢飞鱼跃的感通世界。这三个维度有分别才是儒家与墨家的差别。儒家更强调处义之宜,有区分才需要“推扩”。我们都同意“推扩”背后的逻辑是“仁”。但是这个仁能否直接等同于仁爱的人?
本主题由 管理员 admin 于 2014/5/21 14:34:53 执行 主题置顶/取消 操作
分享 转发
TOP
2#

试想如果“仁者,爱人”就是对仁根本理解,那么孟子为何不说“爱亲,爱民,爱物?”由此可见儒家强调仁爱之爱与墨家强调兼爱、博爱的爱有极大差别。以至于为了彰显这个差别,孟子用了三个不同的动词“亲”“仁”“爱”来强调对待这三个层次的不同方式。这三个不同的层次不仅见出儒墨之别,在墨家是没有这三个层次区分的。并且这里也可见出“仁”与“爱”的差别。先秦儒家的“仁”意涵极为丰富,孔子“仁者,爱人”也是因材施教,面对不同人而谈到仁的时候会强调仁的不同意涵。在对仁的其它定义中难以忽视的恰恰是孟子给我们展开的亲-民-物这三个层次奠定的政治维度,和君子在政治生活中的伦理品质。到了宋明理学看似是对“仁爱”思路有个本体论的强化,朱子对仁的定义“心之德,爱之理。”背后有一个“天地一体,万物一理”和“乾父坤母,民胞物与”的形上设定。
TOP
3#

从理的角度看,以亲亲的血缘关系为基础的模式在人与人之间存有一个“理”的共同根源获得了落实和稳固,这固然给“仁”和“爱”建立了一个本体论关联,也给道德义务施加了一个很强的动机。但是先秦儒家不同层级的区分被削弱代价就是君子丧失了“推扩”的艰难与权衡的实践智慧和能力。夫子之道忠恕讲的就是这个能力,这恰恰是儒家的大关节所在。本体论赋予它的始终难以弥合“知行绝裂”的危险,因为它不是人人都有的平等的能力。人人都有的只是它的发端和先于个人存在的人与他人、与物所构成的“关系世界”。如何在这个关系世界中中道的展开一个君子所当为?只有从他最亲近的亲开始,根据“推扩”的能力对不同的关系都有“合宜”的对待才能获得人伦的正确尺度。而这个“推扩”和展开的过程十分艰难,它虽然造端乎夫妇,及其至也需要“察乎天地”的智慧才能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获得合宜的安顿。“尧舜其犹病诸”,说爱就爱了,岂是很容易就能做到的?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