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提倡“百善孝为先”的思想,儿女的行为不应违背家里长辈以及先人的意愿。在《史记》里提到舜就是一个以孝闻名的典型。
舜父瞽叟盲,而舜母死,瞽叟更娶妻而生象,象傲。瞽叟爱後妻子,常欲杀舜,舜避逃;及有小过,则受罪。顺事父及後母与弟,日以笃谨,匪有解。
舜,冀州之人也。舜耕历山,渔雷泽,陶河滨,作什器於寿丘,就时於负夏。舜父瞽叟顽,母嚚,弟象傲,皆欲杀舜。舜顺適不失子道,兄弟孝慈。欲杀,不可得;即求,尝在侧。
瞽叟尚复欲杀之,使舜上涂廪,瞽叟从下纵火焚廪。舜乃以两笠自扞而下,去,得不死。後瞽叟又使舜穿井,舜穿井为匿空旁出。舜既入深,瞽叟与象共下土实井,舜从匿空出,去。瞽叟、象喜,以舜为已死。象曰“本谋者象。”象与其父母分,於是曰:“舜妻尧二女,与琴,象取之。牛羊仓廪予父母。”象乃止舜宫居,鼓其琴。舜往见之。象鄂不怿,曰:“我思舜正郁陶!”舜曰:“然,尔其庶矣!”舜复事瞽叟爱弟弥谨。於是尧乃试舜五典百官,皆治。
可见,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孝在国家安定以及百姓的安居乐业中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以至于在后来汉代实行了“举孝廉”制度——汉代发现和培养官吏预备人选的一种方法。它规定每二十万户中每年要推举孝廉一人,由朝廷任命官职。被举之学子,除博学多才外,更须孝顺父母,行为清廉。同时“孝廉”已作为选拔官员的一项科目,没有“孝廉”品德者不能为官。可见在古代,统治者对孝的发展和巩固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以孝治天下”的实质是使天下都心悦诚服地服从统治者,统治“者”以孝教化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