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在中国的文化中重点强调的是子对其父母应尽孝道,而对于父母应该如何对待自己的子女却提的很少。以下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
曾子曰:甚哉!孝之大也。子曰: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经,而民是则之,则天之明,因地之利,以顺天下。是以其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先王见教之可以化民也,是故先之以博爱,而民莫遗其亲。陈之以德义,而民兴行。先之以敬让,而民不争。道之以礼乐,而民和睦。示之以好恶,而民和禁。
我想这可能是由于:一,统治者认为父母原来接受的孝文化教育足以使他们知道如何对待自己的晚辈;
二,”孝”文化在当时老年人口不是很多的情况下,年轻人占了绝大多数,教化大多数的年轻人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和谐。
但是这样带来的弊端是许多妇女文化教育程度不是很高而不知道如何对待成年后的子女。因此有“父慈子孝”的说法,而基本没有听说过“母慈子孝”。而现在在一些边远地区所盛行的“养儿防老”思想就是一个“孝”文化体系不完善所带来的弊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