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与智对应的其实就是德与才,二者之间究竟何者更重要呢?这个问题不仅哲学家在思考,教育学家、政治学家等,同样在思考与权衡。《孟子》中言:"仁之实,事亲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智之实,知斯二者弗去是也。"孟子认为,仁义的体现主要在于敬爱父母、尊敬兄长,而智的本质在于明白并且坚持去做。可见,仁与智应当是一种互补的关系,而二者的统一也是我们对人性最美好的期许。但现实往往可能没有那么平衡。那么,二者之间究竟以何者为先为重,就成了一个难题,对这个问题的回答首先影响的便是我们的教育。过去很多年,我们都在强调素质教育,但由于应试教育的体制摆在那儿,所以很多学校为了升学率而忽视了学生的情感教育和品德教育,偏重于知识的灌输。从长远来看,这就很容易引发全社会性的道德危机。坊间常调侃说,流氓不可怕,就怕流氓有文化。一个在德行方面缺乏教育和引导但在知识上却很丰富的人,一旦在情感和道德认知方面出现了偏差,他的行为所造成的社会危害是难以估量的。相反,一个没什么文化但心地善良的人,他或许不能做出什么特别大的社会贡献,但也绝不会对社会有害。
我特别喜欢梨园行里的一句话:学艺先学德,做戏先做人。之于所有的社会角色之前,先做好“人”这个本职角色,做人则以仁为立身的根本。很多人都对自己的未来有很多的期许,但我想,这所有的期许也都应该有一个“仁”作为基点。我们的教育首先培养的不应该是什么才子,而是仁人。以此为前提,继而达到仁与智的统一,这才是最完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