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是因为它经历了历史的选择、时间的淬炼,它不是简简单单的文字,而是对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的记录与传承。那些经典文集,它们是活着的,伴随着我们民族的兴衰荣辱,生动地活着。我们的历史每延长一刻,他们的厚度便增加一分。华夏民族五千余年的灿灿文明便是在这样的一刻一分里,得到了延展。可悲的是,今时今日的国人,大多意识不到这些经典的价值。人们总叹古文言的晦涩难懂,却忽略了之乎者也里特有的华夏民族的文化精神。纵观当下的年轻人,越来越多的学生做不到“出口成章”,却对自己“出口成脏”得意洋洋。这种言语上的粗俗、无底线越来越被很多年轻人看做一种潮流。殊不知,这正是腹无诗书、脑袋空空的表现,这背后是国学教育缺失的残酷现实。回望历史上的中国教育,私塾里学生跟随夫子摇头晃脑地诵读经典的画面虽然逗趣,但更多的是清雅隽永。那朗朗读书声里,充满了对经典的敬意。而今天,中小学的早读课上,绝大多数孩子早已不读诗、不读史,更别谈孔孟老庄之类的经典,他们更多的在背外语单词。我想,对于一个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国家而言,这是一种悲哀。
中国学生的国学教育如今是贫乏的,语文课本上的几篇古文、诗词并不能真正的给孩子们以国学文化的熏陶。中国有那么多的国学经典,又怎么可能是几篇选文能够涵盖的。将国学郑重的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加入小学生的基础课程里,在他们对文字语言敏感度最高的时候,给他们以经典的熏陶和古文的训练,我认为这比过早的给他们外语教育要来的重要的多。外语之于我们更多的是一种工具,但国学是一种民族精神的熏陶、民族文化的洗礼,是作为中国人应有的气质培养,对一个人的影响是深刻而持久的,这难道不应该被重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