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三、中华经典教育的现代价值 [复制链接]

1#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道德建设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基。然而,当下“扶不扶”、“王林大师”、“优库门”等等本不该成为问题的问题,频频成为社会焦点,拷问着道德良知,折射出价值观错位、道德滑坡、诚信缺失等弊病。如不及时整治,势必引发道德危机,甚至国将不国。为此,政府应果断拿起法治武器,让法治为道德建设撑腰,开启道德建设源头之活水,汇聚起强国兴国的伟大力量。
        确立道德建设机制,构筑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梦,政府必须将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纳入法治轨道,使其固化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中华传统文化是民族的精神图腾,是中华民族安身立命之根本,其兴衰直接关系整个民族的兴亡,关系中华传统血脉的延续。令人疼惜的是,传统文化有被边缘化、娱乐化、庸俗化的趋势明显,各类“秀”争相比丑、各式“门”频刷底线,为什么会这样,国人缘何如此重口味?毋庸置疑,这是由社会道德迷失,精神缺“钙”所致,如不正视,即便侥幸富了,也只是外强中干的“空心菜”、“暴发户”,唯有从构建道德机制入手,正本清源才是治本之策。
本主题由 管理员 admin 于 2014/5/21 14:49:12 执行 主题置顶/取消 操作
分享 转发
TOP
2#

        确立道德建设机制,共筑文化强国梦是筑梦工程,是良心工程,是民族成长进步的阶梯,是国之大事不得不察。政府应充分运用法治思维,把道德建设纳入法治轨道,为道德建设机制装上“安全阀”,用有力的制度保障道德实践,宣扬传统、宣扬典型、保护典型,让人人成为道德建设的参与者,共圆文化强国梦。
        确立道德建设机制,构筑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梦,应建立完善典型激励机制,使之规范化、常态化。习总书记高屋建瓴地指出,“要充分发挥各方面英模人物的榜样作用,大力激发社会正能量,为实现中国梦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典型的重要性可见一斑,可喜的是,在全国上下的努力下,学做典型成为时代风尚,为乡亲守护光明38载的农电工--葛春,子债父偿的诚信老爹--李开诚等“最美”人物相继涌现,社会风气为之一新。宣扬典型只是上篇文章,激励典型是下篇文章,两者如鸟之双翼,缺一不可。制度远比激情更可靠,激情退却过后,用制度给典型淬火,方管长远。藉此,政府应把典型激励纳入文化强国建设机制中,打造以激励机制为核心的典型孵化器,让典型在激励机制的引领中遍地开花、结果。
TOP
3#

         《玉堂丛语·行谊》记载了发生在明代的一个故事:清官杨鼎在升任户部右侍郎时,担心难以胜任,便写下“十思”座右铭,时时提醒和警告自己。这“十思”为:“量思宽,犯思忍,劳思先,功思让,坐思下,行思后,名思晦,位思卑,守思终,退思早。”也就是说,要坚持仁义宽容、勤劳争先、淡泊名利、谦虚谨慎、坚定勇敢等。“十思”体现了中华传统美德,也体现了历代中国人对中华传统美德的坚守。
        中华传统美德立足于现实的人、立足于你我他组成的社会。中国人从来相信,每个人都要讲道德,道德跟每个人有关;天道与人道从根本上说是一致的,人能够“与天地合其德”。例如,孝是“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经,而民是则之。”这一方面赋予道德极高的权威性,另一方面将道德深植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人们能够通过加强自身修养,做到“尽心知性”,甚至可以“知天”。这就树立了人的道德主体意识,增强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TOP
4#

         中华传统美德以处理道德与利益的关系为基点,认为“义利之说,乃儒者第一义”。在承认人不能离开“利”、应当“义利双行”的同时,强调要“义以为上”“重义轻利”;强调守住“以义制利”的红线,做到“见利思义,见危授命”。如此“重义”,最根本的原因是“义为利本”“义以生利,利以丰民”。中华传统美德强调,一切有道德的人特别是政治家,都应“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兴天下利”“利济苍生”。
        中华传统美德注重处理个人与集体、公与私的关系,认为“公私相背,善恶所由”。也就是说,一切道德上的问题都是由于公私的对立引起的,“善恶生于公私”。人们道德水平的高下也体现在处理公私关系时的不同态度,所谓“君子小人趋向不同,公私之间而已”。此外,如何处置公私关系还决定着个人甚至国家事业的成败,所谓“一心可以丧邦,一心可以兴邦,只在公私之间耳”。中华传统美德一直认为“公”是最高境界,“天下大同,圣贤至公”。因此,人也应“至公无私,大同无我”。在日常生活中,个体应坚持“破私立公、克己迁善”原则,通过省察克治,做到“公重私轻,公而后私”,达到“公耳忘私,利不苟就,害不苟去”。这种集体主义精神贯穿于中华传统美德的一系列道德准则和规范中,如仁义礼智信、勤俭诚敬和等。
TOP
5#

        中华传统美德注重知行合一,在重视道德认知的同时强调行,认为“口说不济事,要须实践”。也就是在重视人的道德教育和培养的同时,努力促进道德意识的实践和力行。这不但是因为“知之非艰,行之惟艰”,更重要的是实践是检验真假对错的标准:“事莫明于有效,论莫定于有证。空言虚语,虽得道心,人犹不信。”
        中华传统美德充满了真善美,教会了历代中国人怎样立德做人、怎样治国理政,在我国社会发展的历史实践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不但如此,中华传统美德还为今天的伦理道德建设奠定了深厚基础。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蕴含着丰富的中华传统美德精神。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做到不随物流、不为境转、不为名利而动心、不被假象所迷惑?从道德修养的层面来说,需要我们从中华传统美德中汲取丰富营养,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信。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