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义利”之关系,为大家所熟知的话莫过于“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及“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汉书•董仲舒传》),然而我们就此来给它们定性似乎太过草率。
且孔子所言“小人”只是普通百姓的代称,孔子也未直接对其诟病。至于后者,董仲舒的原话则是“仁人者,正其道不谋其利,修其理不急其功,致无为而习俗大化,司谓仁圣矣,三王是也。”《春秋繁露•对胶西王越大夫不得为仁》。这是董仲舒明确的仁人标准,是董仲舒否定越国三仁的根据,也是董仲舒所追求的理想。班固对董仲舒的话进行了润饰、升华为正谊明道,主题更明确,语言更精炼,适应了后世社会的需求。后来清颜元也认为义利不能偏废,应该并重。他将此话改为“正其谊以谋其利,明其道而计其功。”(《四书正误》)
《左传•襄公二十四年》谓:“豹闻之,‘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三不朽。”由此可见德行合一,内圣外王才是儒家真正推崇的理想义利和合之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