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为政》)孔子身处春秋末期,那时礼崩乐坏,大多数的人仍在为生计而劳作一辈子,从而解决自己的物质需要。在这种情况下,当时所认为孝是能养父母,即解决父母的生活物质需要,就可谓是孝了。孔子继续提出,养犬马,人也是在养,如果不敬,养父母又和养犬马有什么区别呢?敬体现的是在心上,而从内心而来的对父母的爱敬,也会外化在日常生活中,真正的孝不仅照顾父母亲的物质生活,还要照顾父母的精神生活,让父母过得舒心,让他们的精神生活得到满足,而对父母没有爱敬是不能做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