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利问题通常是中西方哲学家都会谈论到的问题,很多人都会对义利问题存在着偏见,认为二者只能是对立的,只能舍利取义或舍义取利,这都是错误的看法,原因在于对利的理解太狭隘,利不仅包含着物质利益,还包含着精神利益,义则属于精神利益。所以,义利不仅不相互对立,反而是相互依存的关系。
《孟子·梁惠王上》上孟子对国君说:“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这句话好像体现孟子只讲义而不讲利,事实上孟子是非常重视利的,认为利是义的基础。他在《孟子·滕文公上》说:“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我很赞同孟子的这句话,欲望是人的本质,无所谓善恶,追求正当的物质利益是可取的,那是人的本性,是人得以生存的基础,如果食不果腹,还有什么心情去谈论高尚的道德呢?但是孟子反对的是片面的额追求利益,认为如果只顾着逐利,最终只会见利忘义。这就谈到了我们常说的一个问题: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义利本是同源,若取之有道,二者是可以兼得的。高谈阔论的谈义而摒弃利益,或者只为蝇头小利不顾底线,都会遭人唾弃,只有明白义利之间的关系,才能实现义利的结合。
孔子和孟子都认为“义然后取”,只有合理的利才可取,如果不属于自己,那就是万万不可拿的,这是我们面对利益时候得一个重要原则,在看到好处的时候,要先想一想这个好处合不合理,属不属于自己,如果不合理那就拒绝,合理就接受。
所以,义利是相互制约的,利是义的基础,义又是利的规范。可明白这二者的关系并不是那么容易,在当今社会中,见利忘义的人也是一大片,这样的人我们可以称之人金钱的奴隶或贫困的有钱人,因为他们的精神是空虚的。真正明白的人是会用义来创造更多的财富,来造福自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