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从周易开始就是在追求“道”的境界,这个“道”就是“悟道”及其“弘道”的过程,从周易得每一个卦象中我们可以很容易的看到古人用自然宇宙万物的规律来规范自己,追求“道”的境界。在《明象》中:“故立象以尽意,而象可忘也。重画以尽情,而画可忘也”。在追求这种“道”的境界,说明古人就想怎么能天人合一。在宋朝朱熹在讲述《仁说》中又明确的说明:“天地以生物为心者也,而人物之生,又各得夫天地之心以为心者也。故语心之徳,虽其总摄贯通、无所不备,然一言以蔽之,则曰仁而已矣。”谈到天人合一,朱熹又把他最基本的立足点“仁”放在这里,他认为,天地之心有一颗“仁心”,而人物之生也有一颗“本心”,而这颗“本心”就是“仁”,我在论坛中“仁的定义”中也说明了“仁”与“道”的关系,这种关系是密切相关的,是一种生生不已的联系。在熊十力先生的《读经示要》中也提到了天人的关系“要以六经为归。天人之蕴,天,谓宇宙本体。人,谓人生真性,其实一也。”(p6)从古至今,人们想达到一个最高的境界就是——“道”,而这个“道”的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天人合一”,遵循自然宇宙的规律,遵循自己的至善至美的道德标准,让宇宙万物合一,让天人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