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围绕“仁爱”思想予以展现。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非常明确地阐明“仁”的本质就是“爱人”。这可以推及至为政者和君子、士人,作为“仁人”的至上标准,并成为儒学中慈善的本质指导思想贯行几千年。“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以高出生命的价值取向,推崇“仁”道,实现“仁”人的自我完善,其所带来的作用和影响无疑是十分巨大的。
“泛爱众,而亲仁。”作为对弟子的基本要求排在“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之前,作为治学修身的前提,鼓励年轻人牢固树立博爱仁厚思想。“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仁者安仁,知者利仁”,又强调人的内心只有充满仁德才是美好的,不能选择与安处于仁德的修养,怎么能取得高尚的智慧呢?只有内心向仁、安于行仁的人才算得上“仁”者,同时也只有有智慧的人才能发扬促进“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