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 八、践行仁道 [复制链接]

1#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颜渊》第一二·一)

     克己,是克服己身的私欲;复礼,是回复到合乎天理的行为。一个人一旦能克己复礼,天下人都要赞许他是个仁人了。这并不是非常困难的事,只要不看、不听、不说、不做不合礼的事便是了。仁的本质是合乎理,表现在外则是合乎礼,因此礼是合乎天理的节文,所以人只要守礼,便可合天理、达到仁的境地。当今社会鼓励多元发展,但是不能忽略对别人的尊重,否则人人以自我为中心,无视他人,上下逐利,社会秩序就会动乱不安了。

本主题由 管理员 admin 于 2014/5/21 14:34:05 执行 主题置顶/取消 操作
分享 转发
TOP
2#

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阳货》第一七·六)

     一个人若能以恭敬之心修己待人,自然谨慎有礼,言行有度,不会招致侮慢,这是敬慎的美德。待人之际,要能宽厚而包容,凡事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多留余地,自能获得众人的爱戴和拥护,这是宽容的气象。接物处事时,诚恳信实,无所欺瞒,自能得到同事、朋友、的信赖,这是真诚的品格。做事见及履及,勤快敏捷,有效率,不拖延,自然有显著的工作绩效,以服务社会,这是勤敏力行之德。而“力行”则“近乎仁。”(语见《中庸》)如果有了利益,一定要分润给大家,而不自私独享,如此,自能让人感恩怀德,图谋报答;在做事时,大家都愿意接受任使,出力相助,这是广施泽惠的道理。总之,恭、宽、信、敏、惠都是仁心仁德的表现,而此五德必须在与人相处、与事相接之际,随时随地,力行实践,久之,自能日臻仁境了。

TOP
3#

       子曰:“刚、毅、木、讷,近仁。”(《子路》第一三·二七)

      “仁”是人与人之间相处的道理,孔子认为“仁”是一切道德最高的标准。对于其门弟子,无一轻许其为“仁”,对于颜回亦只是说:“其心三月不违仁。”  

     “刚、毅、木、讷”四者与“仁”之关系如何?何以孔子说“近仁”?《公冶长》篇记载孔子批评弟子申枨说:“枨也欲,焉得刚?”欲念多的人无法刚正,反之,“刚”者无欲,所以不自私,近乎“仁”。《泰伯》篇载曾子之言:“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士人志向不可不宏大刚毅,因为他的责任重大,行程遥远。以弘扬仁道为责任,这责任不重大吗?到死后才算完成责任,这行程不是很远吗?)所以“毅”者,果断坚定,能不屈不挠勇往直前,为人谋福利,能近乎“仁”。《学而》篇载孔子之语:“巧言、令色,鲜矣仁。”正与“刚、毅、木、讷”形成强烈对照。刚毅者绝无“令色”,木讷者绝不“巧言”。所以说讨人喜欢的话来谄媚人,装出讨人喜欢的脸色来奉承人的,这种人是很少具有仁心的。反之,质朴敦厚、不巧言令色的人,就不会弄虚作假而与本心大相违背,所以是近乎“仁”。

  刚则无欲,毅则能果敢坚忍,木则率真笃实,讷则真诚力行,具有这四种气质的人,能渐自完成最高的人格。(七)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