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的核心学科有三门:即中华义理、中华文学、中华历史。其中,中华义理长期以来被忽视了。
“义理”一词,最早见于《礼记․礼器》:“忠信,礼之本也;义理,礼之文也”。 这里的“义理”,是指“礼”所包含的精神。孟子《孟子‧告子上》曰:“故曰口之于味也有同耆焉;耳之于声也有同听焉;目之于色也有同美焉,至于心独无所同然乎?心之所同然者何也?谓理也、义也,圣人先得我心之所同然也,故理义之悦我心,犹刍豢之悦我口。”义与理结合,是指健康的心灵所需要的正面的生命精神。宋代偏重于阐释儒家经文中的道理、意义,遂形成义理之学。张载在《经学理窟》中说:“义理之学,亦须深沉方有得,非浅易轻浮之可得也。”从传统的意义上说,义理即是传统文化经典的内在意义,是文化经典承载的精神内涵。义理主要存在于中华文化经典中,也表现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贤人圣人之理义非它,在乎典章制度者是也。”[1]总而言之,义理就是经学、子学、玄学、理学、心学等传统文化中所包含的思想与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