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六、学习目的 [复制链接]

1#

学习的目的到底是什么呢?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理由,有的人可能是从众,跟随大流;有的人可能是想通过学习,获得某项技能,以方便以后能找一份好的工作,“学而优则仕”;有的人可能是纯粹喜欢阅读,读书学习之于他们就好像心在桃源;有的人可能是想通过学习追求真理,“我爱吾师,吾更爱真理”;有的人读书可能是想通过学习认识自我,苏格拉底曾说“认识你自己”……无论是哪一种理由,我们都可以通过八个字来概括:知书达理、通情达理。学习的目的是为了知理、达理,而这个理不仅包括了体现事物之理的真理,还包括了体现人的内在本心的天理。对于真理和天理的追求,是我们学习的全部目的。通过对各类事物之理的学习,包括:天文、地理、算数、人际等,可以使我们变得博学、睿智,能够在面对这个世界、面对各种事物的时候认清自己所处的地位、情况、责任,游刃有余的去处理各种问题,恰如其分的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就像孔子所说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使我们可以更好的生活、立足于这个社会之中。通过对内在本心、天理的体认和自得,不断地培养和提高自己的德性修养,可以使我们更加清楚地认识到我们自身,意识到人之为人的根本,注重对心灵和精神的陶冶,树立安身立命的根本,做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追求、有价值的人。当然,对真理和天理的追求并不相矛盾,二者并不是非此即彼的境遇,二业不仅可并举,而且能相辅相成,促进我们完整人格的形成;过于注重其中一方,而忽视另一方,都会带来不好的影响,走向极端。一心注重道德修养,而不知道生活常识的人是很难在社会上生活下去的;并且善心如果不能正确地利用,反而会办坏事,例如,勇只有和智、仁、礼联系在一起才是勇,否则就是鲁莽。一心注重功名利禄,而没有道德修养、底线的人,是很危险的,很容易会走向犯罪。凡事过犹不及,适度、中道才是我们的正确之道。明代哲学家湛甘泉就对当时社会上“德业”即道德修养,与“举业”即科举时文的二分提出了猛烈的批评,在他看来,圣贤经典并不只是为了谋求功名利禄的工具,而是可以与道德修养相统一的。具体说来,就是让从事科举的士子要树立学为圣贤的志向,这样儒家典籍中的圣贤之言就不再是谋求富贵的工具,而是体认本心、践行道德修养的方法。这种“德业”与“举业”二业合一的方法在道德滑坡、功利主义盛行的今天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借鉴意义,但是,具体该怎么实现当代的二业并举还得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本主题由 管理员 admin 于 2014/5/21 14:39:02 执行 主题置顶/取消 操作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