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所说的仁爱在某一方面是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想做的,也不要强加给他人。这一点说起来很容易、两片嘴皮子一张一合就说出来了,但是做起来就很难。这一点在中国的教育模式中体现的尤为明显。例如:父母常常把“你现在不要早恋,我是为你好,你以后就会懂得,要好好读书,要考个好的一类,找一个好的工作,不要成天打游戏玩物丧志……”可怜天下父母心,父母的出发点是为了我们好,这一点毋庸置疑。父母那一辈曾受过很多苦,他们不想我们也受那样的苦,所以尽可能的创造好的条件、好的环境,希望有一天我们可以通过读书有出息,可以不用在食物链底层靠出卖体力生活、受尽白眼、被人瞧不起,希望我们可以完成他们未完成的梦,可以光宗耀祖,可以鲤鱼跳龙门,在车水马龙的大都市占有一席之地……但是,父母在为我们考虑的时候,他们没有考虑到孩子的感受,孩子愿不愿意起早贪黑的读书,孩子愿不愿意整天背着个大书包上完这个补习班上那个,孩子的理想是什么,孩子的兴趣爱好是什么……很多时候,父母其实是在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孩子,以我是为你好这句话抹杀掉了孩子的兴趣、爱好、意愿、自主性。孩子有时候想表达一下自己的观点就会马上被训斥,久而久之,孩子就什么也不说了,父母说什么就做什么。这就导致了当代社会很多孩子不喜欢读书却被父母硬逼着上学,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只知道盲目跟从,大家学我也学,对于未来没有半点儿计划,因为父母都给规划好了,考试要考好,不然爸妈说出去没面子,会被骂,早恋也不能让爸妈知道,不然会被打死……孩子每天在父母的“谆谆教诲”下没有一点积极主动性,只知道学习考试,压力山大,很多高中生就是在父母、老师、同学所给的巨大压力中、跳楼自杀,父母也总是在悲剧发生后才知道自己给孩子造成的伤害,想补救却什么也做不了,只剩两行清泪。我总是在想,如果父母和孩子角色互换一下,父母每天被强迫做这做那,没有发言权,只能默默忍受,父母或许懂得指使发号施令的那人有多讨厌,没有能力做自己想做的会有多无奈和委屈……谁都不想被拘束,被别人掌控自己的人生,为了避免悲剧重演,在教育孩子之前,父母应该好好的深思一下,如何才能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