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儒家的思想中心是一个十分特别的官能,既包括会受到蒙蔽的利欲之心,也包括不会被蒙蔽的、自然呈现理的道德本心——良知。儒家所认可的是道德本心,认为这个道德本心包含了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是上天赋予我们的、人皆有之的善的禀赋,它的职能是思考、反思,是我们身体的主宰,也是我们区别于禽兽的根本。尽管良知是先天具有的,但是它在最初只是一个善的端绪,一个幼苗,需要我们后天对本心进行持之以恒地体认、反思和扩充,良知才能明朗地显现出来。而外在的环境对人的影响是十分巨大的,稍不留神就会使人心陷溺其中,沉迷于感官快乐,蒙蔽本心,伤害甚至是泯灭良知,使人与禽兽无异。所以,每个人后天表现地不一样,并不是说人的本性不一样,只是后天所受的环境影响和后天努力不同,导致有的人可以将良心会充分发挥出来,有的人却没做到,“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因此,良知的培养不是能或不能的问题,而是想或不想的问题。良知是人之为人的根本,作为一个人,立乎其大,树立良知本心,培养道德自觉是我们的重中之重,我们可以将人性本善、培养道德自觉作为我们的理想信念,以此指导我们的行为,通过反思、体认、扩充等修养功夫把我们善的禀赋、潜能充分发挥出来,做一个“大人”,陈献章先生曾说:“静中养出端倪”。且良心是很敏感、脆弱的,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偶然的善的行为并不是良知,稍不留神懈怠或是做有愧于心之事都会伤害良知,所以我们要意识到培养良知将是一个动态的、永无止境的过程,并不是完成论,时时在内心想着,勿忘勿助,持之以恒地坚持,慎始如终,才是正确的培育良知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