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历列国为讲学,三千弟子随其行。闻习韶乐不知肉,奔波一生只为礼。礼是《论语》中另一个重要的概念,礼和仁相交相贯,构成了孔子学说的主要思想。孔子周游列国传学散道,相传在游经齐国时,曾与齐太师谈论音乐,期间听到了悦耳动听的韶乐,因乐声太过美妙以至于很长时间里都尝不出肉的味道。孔子对于音乐如此痴迷,也正说明了孔子对于礼的重视,因为在古代音乐可称得上是礼的代表,礼乐无二分。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大国,《左传》有言,“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礼是我们日常的行为规范,在我看来礼的精神不外乎两点:在其位谋其事和待人以仁德。在其位谋其事不仅仅是狭隘地指做好本份之内的事,更是指要遵循特定的礼仪规范,子曰:“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位于上者不宽厚,行礼之时不恭敬,出席丧礼时不感到悲伤,这就不是在其位谋其事,当我们身处特定的情景出演特定的角色时,能够遵守和我们的情景角色相适应的规范要求,这就是礼了;待人以仁德,就是指秉持着一颗仁人之心对待他人,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礼记》里也说:“夫礼者自卑而尊人。”一个人没有仁德就谈不上礼,礼就是予自己以谦卑,给他人以尊重。综合起来看,在其位谋其事侧重于外,注重的是个人的表现行动,待人以仁德则更重于内,强调的是内心的尊敬和诚意。若能将这两者结合起来,做到内外兼修、表里如一,就是真正的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