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二、礼的原则 [复制链接]

1#

回复 10楼刘忠琼的帖子

孔子则加以发挥 ,认为礼的内在精神应该是仁
《论语·阳货》中记载, 孔子曾经说 :“礼云 ,礼云 ,
玉帛云乎哉? 乐云, 乐云 ,钟鼓云乎哉?”意谓, 礼乐不只在于形式 。形式以外更重要的是
什么 ? 在《八佾》中他又曾说:“人而不仁 ,如礼何? 人而不仁 ,如乐何 ?”这就等于说 , 更重
要的是仁 ,具备仁的精神乃是讲究礼的前提。在同篇中还记载了他与子夏的一段对话,子
夏问曰 :“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素以为绚兮 。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
曰:“起予者商也 ! 始可与言《诗》已矣。”这段话很含蓄 ,又涉及到《诗经》 ,因而人们有不同
的解说,但从孔子所讲“绘事后素”和子夏接着领悟到“礼后乎” , 可以知道他们的意思是
说,礼的执行要后于它的精神 。而先于礼的精神是什么呢? 从上条所引可以知道,那就是
仁。正因为这样 ,孔子提出了一个著名的命题:克己复礼为仁。
《学而》篇载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 。先王之道斯为美 ,小大由之 。有所不
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 ,亦不可行也 。”有若的观点当然来自孔子。对“和为贵”之“和” ,
有的注家解释为“中和”之义, 即“恰当” 、“适宜” ,其实应为“和谐”义。
孔子的意思是说,礼
的作用就在于它能协调群体关系,应当以注重和谐为可贵。如果把“和”当作“适合”、“恰
当”讲 ,后面所谓“有所不行,知和而和”就讲不通了 。因为“有所不行”是说有时候也不能
一味讲求和谐,“知和而和”意即“为了和谐而求和谐” 。如果将“和”理解为“恰当” ,“有所
不行”就成了“有时候也不能一味讲恰当” ,“知和而和”就成了“为了恰当而求恰当” , 那就
不成话了 。
本主题由 管理员 admin 于 2014/5/21 14:38:06 执行 主题置顶/取消 操作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