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三、礼的价值 [复制链接]

1#

回复 15楼钱益贵的帖子

    第一 ,存在着“礼”与“仪”的联系与区别。《左传》昭公二十五年记游吉与赵简子的对
话,就是由“礼”与“仪”的差别而引起的 :子太叔(游吉)见赵简子, 简子问揖让、周旋之礼焉。对曰 :“是仪也, 非礼也。”简子曰:“敢问, 何谓礼?”对曰 :“吉也闻诸先大夫子产曰 :`夫礼,天之经也,地之义也, 民之行也' 。”从游吉的话中可以看出,子产所讲的是“礼” ,而赵简子所问的“揖让 、周旋之礼”则是“仪” 。同书昭公五年还曾载 :鲁昭公如晋,“自郊劳至于赠
贿,无失礼” ,晋平公谓女叔齐曰:“鲁侯不亦善于礼乎?”对曰 :“鲁侯焉知礼 !”公曰:“何为 ?
自郊劳至于赠贿 ,礼无违者 ,何故不知 ?”对曰:“是仪也, 不可谓礼 。礼 ,所以守其国 , 行其
政令 ,无失其民者也 。今政令在家(指鲁之三桓), 不能取也;有子家羁(鲁大夫),弗能用
也;奸大国之盟 ,陵虐小国 ;利人之难,不知其私。四分公室 ,民食于他 。思莫在公,不图其
终。为国君,难将及身,不恤其所。礼之本末将于此乎在,而屑屑焉习仪以亟。言善于礼 ,
不亦远乎 ?”作者评论说:“君子谓叔侯于是乎知礼” 。由以上两则材料来看 ,所谓“礼”是指维护宗法等级制度的基本精神和原则.

   第二,“礼”的主要作用是借对尊卑贵贱、长幼之序 、夫妇之别的区分以维护宗法等级
制度。《左传》中强调礼为“国之本” 、“国之干” 、“政之舆” 、“王之纪” 、“身之干” ,认为礼有
“经国家, 定社稷 ,序民人 ,利后嗣”的巨大意义 ,就是因为“礼”有区分与确定不同等级层次
人们的身分地位的作用 。《左传》曾说“天有十日 ,人有十等” ;桓公十二年载, 师服曾说 :
“国家之立也,本大而末小 ,是以能固 。故天子建国 ,诸侯立家, 卿置侧室 ,大夫有贰宗 ,士
有隶子弟 ,庶人工商各有分亲 ,皆有等衰 ,是以民服其上 ,而下无觊觎 。”这都是讲的人的等
级,至于长幼之序、夫妇之别,更是经常被人强调.
第三:在把礼运用于政治领域时 ,孔子突出地把礼与德联系起来, 特别强调礼与刑的
对立。《为政》中记载他说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 , 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 ,齐之以礼 , 有耻
且格 。”刑与礼都有约束性 ,而二者的区别在于 ,刑是强制性的,威慑性的,而礼则是引导性
的,关怀性的。孔子强调“道之以德 ,齐之以礼”优于“道之以政, 齐之以刑”
第四, 在礼的社会作用上, 孔子更强调其协调社会关系的目的, 提出了“礼之用 , 和为贵”的主张 。《学而》篇载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 。先王之道斯为美 ,小大由之 。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 ,亦不可行也 。”
孔子这种对礼的内涵的补充和发展, 最终目的当然还是为了维护宗法等级制度 。但是,当宗法等级制是由历史所决定的必然社会形式时, 它对维护社会的稳定还是有积极作用的。
本主题由 管理员 admin 于 2014/5/21 14:37:58 执行 主题置顶/取消 操作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