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 一、仁的定义 [复制链接]

1#

回复 97楼邱圣琳的帖子

“仁”这一范畴的提出最早见于今文《尚书》,当时是指一种气质而言。而从“仁”字后来的用法看,主要是指一种道德含义。到了春秋时期,重视人之为人的思考,以道德本位立论,“仁”已完全是一个道德的概念,被赋予了多重含义,具有了更多的人文性,并被更多的人认同。《论语·颜渊》中,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孔子提出“仁者,爱人”的命题,源自“仁”的本义。《中庸》引孔子曰:“仁者,人也。”这是孔子仁学观的又一个命题。以上两个命题指出爱心和用爱心爱人,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明确把道德主体和主体追求的价值目标统一起来,这是孔子对当时社会历史现状反思的结果。春秋时期“礼乐崩坏”的现实,导致了当时人性的恶化和人们道德的下滑。但是,孔子继承了上古和西周时期理性的人文精神传统,第一次明确提出了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标准,就是人要有爱心,要爱人,要关心人、尊重人,将对人的关爱和尊重提高到道德本体论的高度予以关注,这为以后儒家思想的发展奠定了深厚的人文基础。所以,仁,其根本意义是爱,是爱心。
本主题由 管理员 admin 于 2014/5/21 14:35:17 执行 主题置顶/取消 操作
分享 转发
TOP
2#

回复 97楼邱圣琳的帖子

    仁是广泛而有差异的爱,爱亲人、众人,这是孔子仁之主旨,但还不是全部,这种仁爱之情还要施之于万物,即“爱物”。这是孔子仁的广泛性.后世的孟子对此问题解释得十分清楚:“君子之于物也,爱之而弗仁;于民也,仁之而弗亲。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孟子·尽心上》)
   仁是理性的爱,孔子“一以贯之”的忠恕之道就是其“仁”的理性内涵。“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就要求人把别人看成是同自己一样的平等的人,将心比心,把人最天然本质的血缘亲情之爱由己及人、由亲及疏、由近及远,最终及于全社会。
   仁是勇敢者的爱。孔子的“仁”提倡“爱人”,提倡“温良恭俭让”,但孔子并不是提倡做一个老好人,他认为“乡愿”是“德之贼”。孔子的仁学是有刚有勇的。仁是勇敢者的爱。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论语·宪问》)这句话表达了“仁”与“勇”的关系。真正的勇敢是从仁义产生出来的,“杀身以成仁”,是对仁的最高要求。勇也离不开仁,真正的勇是仁者之勇,是智者之勇,而绝非匹夫之勇。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