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基金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经典学习] 九、行仁之方 [复制链接]

1#

回复 5楼化石的帖子


    在孔子那里,仁的实践与其修养是一回事,或者可以说是互为因果的关系,仁性是通过实践来修养和表现的,它们属于“仁”之道德人格建构的两个方面。孔子的仁学对于每个人都是可以自我满足的系统。因此,就每个人的不同境遇来说,可以各有不同的方法,所谓“为仁由己”。对统治者而言,只要施行了仁政,体现了仁,即使统治者有时没有遵守礼的规定,孔子也称其为仁。比如,对于政治思想家管子,孔子是褒贬不一的。对于管子有违常礼,孔子批评他不俭,无礼;但对于他能辅佐齐桓公称雄,因而避免了生灵涂炭,维护了百姓的利益,孔子则称赞道:“恒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八佾》《宪问》)对于一般的士人百姓,则只要求能做到“克己复礼”即为仁了。例如,无论是
君子国王或是普通百姓,“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泰伯》《学而》)近有学者因此解释为孝悌是仁的根本,作为普通的人,生活于家庭血缘关系之中,最容易实行的天伦之爱,所以这里的“仁之本”,宜理解为仁之方的初始
亲情则更为恰当。些受制于历史环境的许多悖论。“仁”既是一种道德境界,又是具体的道德实践,所以要做到仁既难又不难。“为之难”(《颜渊》),难在两个方面。第
一,人都是有物质欲望的,这些欲望往往构成了成仁的阻力。孔子曾多次感叹说:“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以约失之者鲜也。”(《子罕》《里仁》)第二,欲成为仁人、成人或全人,必须要有“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宪问》)。“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事实是,“仁以为己任,任重而道远”,成仁伴随着人的整个生命过程,作为人的道德人格的一种永无止境的完善。他所关注的主要是人的道德人格及其价值。他将“人”看成是人身、人心和仁性的三者的结合,并以一种内在性的道德反求,以仁心统摄人心和人身,如他曾赞日:“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雍也》)以达到人的自我完善的境界。
本主题由 管理员 admin 于 2014/5/21 14:33:55 执行 主题置顶/取消 操作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